探索富有地域特色勞動教育路徑
http://www.0542nq.cn2022年04月15日 09:39教育裝備網
近年來,陜西省漢陰縣因地制宜,精準規(guī)劃,廣泛挖掘地域資源,推行“建立一項機制、聚焦四大課堂、實施四個融合、設立一項基金”的“1441”模式推進中小學勞動教育,落實“五育”并舉,全面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提升勞動技能水平,探索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勞動教育路徑。
建立一項機制,為勞動教育保駕護航。全面利用縣域資源,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化、學校地域和學生生活實際,精心編制出臺《漢陰縣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和《漢陰縣中小學勞動教育質量評價考核細則》,堅持“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guī)律、體現時代特征、強化綜合實施、堅持因地制宜”五大原則,健全勞動素養(yǎng)評價體系和督導考核機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教育督導評估范疇,做到了勞動教育頂層有設計、實踐有基地、效果有考評、學生有收益的目的。
聚焦四大課堂,打造勞動教育組合拳。強化“固定課堂”。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抓實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分層分段將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程,并將地方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紅色文化、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有機整合開設勞動教育特色課,做到有教材、有課時、有評價,確保中小學勞動教育課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課時目標要求。拓展“校園課堂”。抓實校內日常勞動活動,充分利用校內活動場地、花壇、圖書閱覽室、衛(wèi)生責任區(qū)、勞技科技室等校內資源,將勞動教育實踐和常規(guī)活動有機整合,分年級分班級成立勞技興趣小組和社團,因校制宜開展種植瓜果蔬菜、手工制作、電器維修等實踐活動,不斷豐富拓展學生校內勞動教育途徑。
同時,夯實“家庭課堂”。家庭在勞動教育中發(fā)揮著基礎作用。學校抓住學生離;丶乙、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實踐機會,分層分學段安排鼓勵學生自覺參與、自己動手,隨時隨地參與家庭勞動,掌握洗衣做飯、打掃衛(wèi)生、整理家庭內務等必要的家務勞動技能,并將學生參加家務勞動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情況按年度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推廣“田間課堂”。打造“農業(yè)+”“工業(yè)+”“科技+”等校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定期組織學生到農業(yè)生產基地、社區(qū)工廠、田間地頭等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yǎng)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目前,全縣有56所中小學和26所幼兒園通過租賃、合作、托管校園周邊資源的方法,建設以種植、農耕、養(yǎng)殖為主題的勞動實踐基地20個。
實施四個融合,夯實勞動教育基石。與學科作業(yè)融合,抓實以勞樹德。深入挖掘各學科內涵的勞動教育元素,將校外勞動教育作業(yè)分解到“三段、三層、三類”教育實踐中,同時在學科作業(yè)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通過全學科闡釋勤勞、節(jié)儉、艱苦奮斗等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合法勞動等方面教育。與地方文化融合,落實以勞增智。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勞動、傳統(tǒng)工藝項目育人功能,結合縣情、校情實際,融合地方傳統(tǒng)勞動文化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紅色文化的傳承等,開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如傳承“皮影戲”演唱、蒲扇制作、拓印、陶藝品制作、雕塑、剪紙等地域文化,讓學生參與了解并模仿制作,全面激發(fā)學生勞動熱情。
此外,與農耕文化融合,夯實以勞強體。著眼于引導學生“動起來”,到種植養(yǎng)殖基地、田間地頭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促進身心鍛煉、意志磨煉,勞動和強體相得益彰。與科技創(chuàng)新融合,強化以勞促新。注重強化創(chuàng)新勞動實踐,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動腦動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設立一項基金,為勞動教育賦能添力。充分挖掘整合縣內現有勞動研學教育資源,激勵企業(yè)支持勞動教育,借助鄉(xiāng)村振興幫扶企業(yè)力量,如爭取陜煤集團扶持設立“漢陰縣勞動教育基金”,首批由陜煤集團扶持資金200萬元,縣財政同比配套資金,主要用于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內授課教室、校外勞動教育基地建設,教育器材、耗材添置等,為全面扎實開展勞動教育夯實基礎。
(作者單位系陜西省漢陰縣教育體育和科技局)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