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一起好好生活——探訪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
http://www.0542nq.cn2024年06月27日 09:16教育裝備網(wǎng)
一個月前,記者與中華女子學院附屬實驗幼兒園(又稱“花草園”)園長胡華預約采訪,她把地點定在了北京市懷柔區(qū)的一個村莊。胡華指著一片開滿黃花的荒地興奮地說:“土地真是太神奇了,看到東西從地里長出來,真叫人狂喜!庇浾邚暮A亮晶晶的眼睛中,捕捉到了她對大自然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和對簡單樸素生活的追求。花草園生活化課程生機勃勃的奧秘,是否就藏在胡華的追求中呢?于是,記者開啟了探秘之旅。
找到幼兒園課程的文化根基
花草園始建于2004年,從一開始,胡華就引導教師們,把焦點放在觀察孩子、傾聽孩子上。在這樣的理念下,很快,花草園的課程就做出了自己的風采。
2007年,胡華在美國經(jīng)歷了3個月的訪學生活。在異國他鄉(xiāng),她深刻感受到,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文化。我們的衣食住行、一顰一笑,就是我們的社會性面容。從美國回來,胡華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文化這東西,我們平時不大能看得出來,但我們時時能夠強烈地感受到它,它像一股暗流流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痹谒磥,我們永遠不可能跳出那條“文化之河”。
胡華認識到,幼兒園課程必須有自己的文化根基。于是,她帶著教師們花了一年半細讀《中國哲學簡史》,深入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再加上那時她住在鄉(xiāng)村,每天都在感受最質樸、最傳統(tǒng)的自然生活。這一切,都讓胡華開始思考文化之于教育的意義。于是,按照幼兒園的探索軌跡,胡華提出了回歸兒童、回歸自然、回歸傳統(tǒng)、回歸生活。從此,花草園的生活化課程有了明確的方向。
將兒童生活與社會文化巧妙編織在一起
去年,記者第一次去花草園,看到每間活動室都貼著“擁抱生活的‘附近’”學習卡,上面的任務有“給家人介紹一下你的老師叫什么名字”“從家里去幼兒園的路上,哪個地方是你最喜歡的”……記者瞬間觸摸到了這里涌動著的文化氣息。那段時間,社會人類學家項飆提出的“附近的消失”,被熱烈地討論著;ú輬@的探索,似乎暗合項飆的理論。其實,花草園每一次活動,只要對外發(fā)布,總會引發(fā)討論與關注。很多人覺得它好,但又似乎很難模仿,直到胡華說,“我們最大的貢獻,就是將兒童的生活與社會文化巧妙編織在了一起”,記者終于找到了原因。
在胡華看來,如果課程僅僅是滿足兒童的需要,還不能被稱為課程,它應該有更高的立意。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虞永平曾寫道:“人類必須從自己深厚的文化積淀中挑選出最優(yōu)秀的部分,同時也是與個體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構成一個文本(在不同的群體、民族中,甚至在不同的兒童與成人中具有可理喻性的一套開放的文化體系),這便是我們的課程。”這給了胡華很大的啟發(fā)。于是,她帶著教師們,用社會文化為經(jīng)線,構建學習主題;用兒童文化為緯線,構建學習過程。經(jīng)緯交織,編織生活化課程。
有一件事,教師張芬印象很深。
每年11月是花草園的藝術月,2016年,張芬?guī)Т蟀,她設計的主題是民間藝術。張芬想,班級孩子的老家分布在不同地區(qū),而每個地區(qū)都有各自的民間藝術,比如陜西的孩子分享皮影,湖南的孩子分享花鼓戲。可活動只進行了兩天,就再難繼續(xù)。反觀小班,孩子們用葉子、花、果實拼拼貼貼,玩得風生水起。張芬終于意識到,老家的民間藝術離孩子們太遠了。
那次失敗的課程體驗,讓張芬開始對文化與兒童生活的適切性有了一些感受。第二年的藝術月,主題變成了“與自然對話”,張芬?guī)Ш⒆觽冏龌ú菁垺⑼嬖尽炔皇幕兜,又契合孩子們的興趣。這一次,孩子們如魚得水。
正是在不斷尋求平衡的過程中,花草園構建起了生活化課程的基本脈絡,即按照四季變化(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與中國文化的主線開展,設置10個課程主題,如“耕讀三月”“生長四月”“五月,一起去探索”……
“我們試圖用人類美好的文化形塑兒童的生活,最終又回到兒童的生活之中,幫助他們實現(xiàn)生活經(jīng)驗的重塑與再造!焙A說。
在對話與具身體驗中豐富孩子情感
2013年,大學剛畢業(yè)的羅希悅來到花草園工作。當時,胡華告訴中班孩子們,花草園要修一個雨水花園。羅希悅就帶著他們不斷猜測,并到處尋找它可能的位置,但都沒找到。后來,大家采訪了保安于師傅,于師傅把他們帶到校園的一處空地,翻開上面的板子,一塊蓄水池的蓋子露了出來。羅希悅與孩子們都很震驚:樓頂上的雨水,怎么就流到這里了呢?回到班級,大家一起討論,一個叫吳朝宇的孩子根據(jù)想象,用玩具拼出了管道從樓頂最后進入蓄水池的路線。
活動得到了胡華的肯定,也讓羅希悅有了莫大的信心,更讓當時還是“菜鳥”的她,找到了實施課程的“錨”。她意識到,生活化課程并不需要教師規(guī)劃好每一步,只要跟隨孩子們的興趣,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她還發(fā)現(xiàn),孩子們總會在看似缺少章法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一條非常合適的學習渠道。
在胡華看來,在文化的經(jīng)線和兒童的緯線交織的課程中,對話是重要的“連接點”。她要求教師在與孩子們對話時思考:我想和孩子交流什么問題?這些問題能不能讓孩子超越當下的存在,獲得更高階的意義?……之后,教師要引導課程沿著孩子們思考的線索繼續(xù)深入。正因如此,花草園的課程活動中,總會大量呈現(xiàn)師幼對話的場景。
除了對話,生活化課程還強調具身體驗。剛開始探索生活化課程時,教師們很困惑:傾聽孩子,做好記錄,然后呢?為了讓孩子們用身體去學習,花草園引入了具身體驗。比如孩子們研究螞蟻,就會去找螞蟻洞,用面包誘引螞蟻,摸清螞蟻的行動路線……
2016年,花草園開始采用“3+1+1”的形式組織課程,即每周前3天小組學習,第4天集體總結,第5天是暢游日。在這種課程組織方式下,各種學習方式都能融合進來。
那么,無論是對話還是具身體驗,生活化課程想要達成什么目標呢?
胡華給出的答案,是發(fā)展孩子的感受與情感、知識與認知、動作與技能。它們組成了生活化課程的三大基石。而其中,感受與情感,是生活化課程的核心與靈魂,也是學習的開端。
因此,母親節(jié)時,孩子們會討論“你是怎么和媽媽相遇的”。教孩子們拍皮球時,教師們也會在其中加入“洗皮球”“曬皮球”等環(huán)節(jié),從而讓孩子們認識到,任何事物都需要用“敬”的心情來對待。
這就是胡華一直倡導的“意義前置”,而這種意義感對孩子們非常重要,會讓他們更加沉浸于活動中。也因此,花草園的教師們每次設計活動時,都要思考:除了活動本身,它背后還有沒有更重要的東西?這個活動,孩子們的情感切口在哪里?
正因為有濃烈的情感維度,花草園的課程才有了溫暖的質感。
影響生活化課程的核心因素,始終是人
“我今天太開心了,開心得都要哭了!倍嗄赀^去,副園長周冉還記得暢游日之初,一個孩子激動的話語。
2009年前后,花草園正在經(jīng)歷課程變革的陣痛。胡華要求教師們放手讓孩子玩,但大家都覺得難。胡華說,既然如此,那就每周拿出一天,讓孩子們盡情玩,看看會怎樣。教師們沒想到,普普通通的玩紙箱活動,一下子就讓孩子們沸騰了。他們有的躺在箱子里,有的鉆進箱子里兩人對撞。游戲分享時,躺在箱子里的孩子說自己在泡澡,對撞的兩個孩子說在“打仗”。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一下子觸動了教師們。
20年的探索過程中,教師們日漸形成共識:影響生活化課程開展的核心因素,始終是人。大家堅定地認為,教師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接納孩子。也因此,當課程遇到阻滯,胡華總鼓勵教師們向內探尋,認識自己與童年的關系、與父母的關系等。
在《給童年“留白”》一書中,胡華寫道:“相對于教師專業(yè)技能的發(fā)展,教師個人心靈的豐富與人格完整才是其專業(yè)化成長的核心。”于是,花草園每名教師的成長過程,都是被鼓勵、被允許的過程,也是被耐心傾聽、小心呵護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打開心門,不斷超越。
“名字的故事”是張芬最喜歡的活動,每次活動,孩子們都會詢問父母自己名字的含義。連續(xù)兩年聽孩子們講述自己名字的美好寓意,讓張芬也有了勇氣觸碰內心最敏感的一角。
張芬曾從鄰居口中得知,她的父母更想要男孩,因此她一直認為,自己的出生是不被期待的。借著幼兒園的活動,她打電話向家人求證自己名字的含義。得知自己的名字蘊含著“德行芬芳”之意后,張芬默默流了許久的淚。一直以來的心結,就此打開。
教師打開心門的結果,是花草園課程的變化。
“我們的課程,是‘日日新’的,我們所有人每天都在超越自己!苯處熇钛笳f。
一次,參觀花草園時,胡華不經(jīng)意說了一句話:“我們就是跟孩子一起好好生活!被蛟S,這就是生活化課程生機勃勃的奧秘。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